找到相关内容279篇,用时5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吃素与学佛——惟觉老和尚开示

    发菩提,因菩提而成觉”,所以。什么是大慈悲?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每个人都贪生怕死,所有一切动物都有贪生怕死的,这就是觉性、就是灵心,人人都有,动物也有,基于这个道理,我们不忍心吃...任何事情就是要发,发而吃素,就有无量的功德、无量的福报。   发不正,虽然是同样一件事情,就不一定有很大的福德。刚才讲的这位学者只看到表面,说这个牛马羊吃素不能得到解脱,牛马羊为什么不能...

    惟觉老和尚

    素食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204358260.html
  • 惟觉老和尚开示-吃素与学佛

    所以佛经里讲‘众生欢喜,诸佛欢喜’。菩萨以慈悲为根本,‘因大悲而发菩提,因菩提而成觉’,所以。什么是大慈悲?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每个人都贪生怕死,所有一切动物都有贪生怕死的,这就是觉性、...自己的身体来吃素,虽然可以达到健康,但是心中天天增长愚痴和无明,并没有什么功德,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是要发,发而吃素,就有无量的功德、无量的福报。   发不正,虽然是同样一件事情,就不...

    佚名

    |素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2533714354.html
  • 返闻自性的途径

    死),一切想念毕竟虚妄(生、住、异、灭),所有一切一切皆生灭不已,其不灭者惟自觉。自,分心性、心识两种;心性为不生灭心,即觉,是为智;心识为生灭心,即妄念,是为识。经云分别是识,不分别是智;...惟念有些弟子初修心法,未能了解“返闻自性”之深义,故略为解说。   各位首需了知,自性即佛,佛即是;自性本净本定,切勿着意令心得定,只需不染(佛教大小显密诸乘之一切经典法要,一切次第仪轨,或渐或...

   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

    |智敏慧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2217561860.html
  • 阿含经的念佛方法

    世尊。圣弟子如是念时,不起贪欲缠,不起嗔恚愚痴,其真,得如来义,得如来法。于如来正法,于如来所,得随喜;随喜已、欢悦;欢悦已、身猗息;猗息已、觉受乐;觉受乐已、其定;定已、彼圣弟子,于凶险...教化之,而说此殊胜的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等修法。《十住毗婆娑论》说“(念佛法门)是佛为心情怯弱的众生,所作的方便说。”《大乘起信论》也认为:“众生初学是法,欲求信,其怯弱”,教以“专意念佛”,由此“摄护...

    佚名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1921051867.html
  • 历劫如何报佛恩—龚自珍与佛学

    现在,欲报大恩,须发大愿。”他先发愿要断灭贪、嗔、痴三毒,继而发思维,然后发誓待自己成就后,要度尽一切众生 (7)。   他不仅发大愿,更勉力持行。首先是诵经和持咒。龚自珍读过的佛经很多。在北京时,他曾向镇国公容斋居士、龙泉寺僧唯一借阅佛藏。在《龚自珍全集》中,有五十篇有关佛学的文章,是他学佛的结晶。他不只是一般的读经,还对佛经进行校勘整理,指出佛经翻译方面的错误。《全集》中的《译》七篇...

    陈颖

    |佛缘|名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2/2115352254.html
  • 六祖禅与阿含经中的上座禅

    目犍连尊者修行“圣住”的经过:“云何名为圣住?若有比丘不念一切相,无相受,身作证具足住,是名圣住。我作是念:我当于此圣住,不念一切相,无相受,身作证具足住多住。多住已,取相心生。尔时,世尊知我心念,如力士屈申臂顷,以神通力,于竹园精舍没,于耆阇崛山中现于我前,语我言:目揵连。汝当住于圣住,莫生放逸。我闻世尊教已,即离一切相,无相受,身作证具足住。如是至三,世尊亦三来教我:汝当住于圣住,...

    释宗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2839835.html
  • 《大学》古本

    先齐其家;欲 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;欲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...国人交,止于信。 子曰: “听讼, 吾犹人也。 必也使无讼乎!”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,大畏民志:此谓知本。   所谓“修身在”者,身有所忿懥, 则不得其; 有所恐 惧,则不得其;有所好乐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4040687.html
  • 格物致知明明德

    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”儒家的总则是“仁”,成仁就是要在人世间、人群中实现人的价值,最终达到明明德,亲民,止于至善的完美境界。  “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可见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入门功夫。何为“格物”?这第一关通不过,以后那些关节也不好通。此处的“物”,即是与天理人性不合之私欲。既有私欲,则必然知见有偏,不得其也。...

    孙致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5442456.html
  • 喜心作意

    眼光﹙真谛﹚看,结果早就开始。这就是回到原点、回到当下。   凡事起头难,只要一开始发了,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。能常常回到原点,回到“过去已彻底死去”的当下﹙这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﹚。一个全新的人,...对待,重新锁定目标,回到当下,不断问自己:“当下是什么?”知当下的集、灭、起、落,知什么在生起?什么在囤积、在聚集?什么在消失?  境是世间的结束,是众生的汇流沉淀凝缩;是过去已经过去、已生就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5545722.html
  • 僧伽是否消极者

    ,法喜充满。”修道之人心不贪嗜,常以禅悦法喜为食,出世间食有五种︰一、念食。修圣道之人,常保持正念,生乐。二、法喜食。受乐佛法,资长道种,心生欢喜。三、禅悦食。因得定力,资长慧命,道品圆明,常喜乐。四、愿食。不舍梵行,长养善根,随愿所成,愿满心乐。五、解脱食。离诸业缚,于法自在,故生快乐。  表面上看,佛教徒似无快乐可言,因为他们主张清心寡欲,宁静澹泊,也因为世人见到佛教人士不求名,不谋利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2447670.html